年度入选
  首页 | | 最新动态 | 组织机构 | 国际艺术交流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时讯信息
李兴强:在突围中前进的当代艺术

作者: 来源:艺术国际 发布时间:2012-12-06 点击数:327

  数日前,受邀为《“越域”——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撰写评论,其实大多艺术界的人都知道,现在泛泛而论的艺术评论是很少有人看的,一是因为大多数展览评论,内容一般都是褒扬之词;另外,当下艺术批评界的理论水平也确实堪忧,放眼望去,除了专业词汇的堆砌,就是外国批评家名言的引用,全然没有新意,也难怪读者迅速翻完画册后会将它束之高阁。言归正转,收到展览的资料,与当下如火如荼的青年艺术展作了一下比较,这次展览作品真是有些意外之处:这个展览的大部分艺术家都在本领域稍有名气,专攻架上绘画,突出的特点是这群艺术家基本都强调作品的绘画性,即利用油画自身语言寻求创作上的突破。作品不独在内容上进行社会学式反讽,更加注重绘画语言自身的表现力量和韵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绘画本体的侧重是向形式语言探索大师们的致敬。

  本次展览主题为“越域”,我的理解是:打破固有的观念和思维逻辑,开拓新的认识界限。艺术创作一个比较大的障碍来自艺术家对事物认识的局限,我们每个人对某一事物的看法都是经过了很多年的沉淀才形成的,往往在自己的认识领域形成一个密闭的墙,我们认为它是艺术家思维里的“域”,经过固化形成坚硬的壳,这个壳易守难攻,艺术家想要突破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胆识。另外,这个展览的“域”也是地域上的界限,这次展览的艺术家来杭州、上海、汕头、成都、重庆等各个城市,也是同一领域不同地域的艺术交流。再次,本次展览立意于 “越域”,也是想通过展览与讨论的形式,期望突破当下资本和体制为艺术发展设置的困局。

  我们知道,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评判标准一直在变化,八九十年代主要看创作思想的突破与求新,看集中于在哪些重要的国际艺术机构做展览,两千年刚过就基本上以作品价格论英雄了。无论时代和人们的审美口味如何变化,绘画永也离不开其自身特有的语言与表现技巧,绘画作品的表现力全在于艺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契合,绘画性在其中则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代艺术在中国一直是以底层姿态去反抗社会主流价值观,在这个背景下,当代艺术长期处于亚文化的民间生长状态,以反抗体制为其鲜明的旗号。随着老一代艺术家被体制招安,他们的思想火花也逐渐偃息。现在,青年艺术家一方面继续奉行老一代人的创作策略,同时也在探索自己创作方法,在纠结中前进,对艺术创作本身的突破折磨着每一个艺术家,艺术的本质在于表达人性精神,个体的自由,尤其是通过艺术家的顿悟获得艺术上的升华和精神的解放,所以,艺术家每次创作的突破,既是艺术家对自己观念的再认识,也是自我价值观的重新调整与适应。

  在信息化时代中,当代艺术呈现多元共生的状况,以具象或抽象的符号、虚拟与现实的话语为迅速登陆中国文化领域的策略,以此抢占本领域的话语权。在这个过程中鱼龙混杂、很多观念怪异的作品其实连作者本人也搞不清楚想表达什么,而批评家的过度解读进一步消解了作品自身的力量,言不由衷的文字替代了艺术形象的直接表述。在不少的场合,形成了没有真正学术支撑的只在乎市场的绘画潮流,这种潮流导致了艺术家最终向市场妥协,成为目前当代艺术常见的诟病,这也是当代艺术面临持续发展的困境。

  但我相信,中国当代艺术应该、也能够一直在超越中前进,关键在于艺术家是否能够不断地打破前面建立起来的规则,建立新规则,穿越各种壃域,摆脱伪学术,忽视形式语言的蛊惑,强调对艺术语言的挖掘与提炼,通过作品内在的精神内涵与观者沟通、产生共鸣,实现艺术启迪心智、陶冶情操的功能。特别在当下越来越多的装置、影像、多媒体、综合材料艺术被归入到艺术领域之后,作为架上绘画的油画,发挥油画语言的特性,开发油画语言新的可能性是得艺术家急待解决的问题。

  在农业文化、后工业文化混杂在一起的扁平化社会中,人们面临着社会发展的正负冲击。如何反映这些在信息爆炸中社会文化所带给社会的现实困境,有的艺术家关注底层人文生态,呼唤人性,进行人文关怀,有的汪洋恣肆、不据一格,以艺术的自由倡导人们精神之自由,有的凝重深沉、岁月风蚀,提醒人们对社会深入思考,有的浮华动荡,直面世俗,将理想的浪漫美好与现实的冷漠残酷捏合在一起,演绎与每个人相关的真实与虚幻,有的戏谑调侃,以光彩夺目的画面反喻现实的荒诞,虽然这些作品的风格多样,但无论从任何角度介入观察,艺术家们都以关注人类共同命运为前提,彰显出一种普世价值的关照,希望在这个几乎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度中通过艺术导引人们将心灵重归彼岸。

  这次展览聚集了十几位本领域中优秀的青年艺术家,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尝试突破那些业已固有思维观念,实现他们对自身的跨越。甘一飞先生策划本次展览也极致力于让浮躁的当代艺术归于学理,湹清中国当代艺术当前的座标和寻找新的可能。此展作品代表着这个艺术群体的集体独立意识的觉醒,自由地,积极地用艺术表达着自己的对社会、人生和艺术的更高极形态,突围向前。


版权所有:中国艺术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北街6号-2号
网站运营:北京盛世艺魂文化中心 邮编:100026
ICP备案:京ICP备05086685号 总机:010-66235225
QQ网名 英文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