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当前位置:时讯信息
[泉州] 永春纸织画:康熙乾隆心爱之物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08-06-20 点击数:1952
泉州,历史文化名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著名侨乡,历史积淀深厚,文化内涵丰富……历史的长河中,多少传奇经久不息,多少尘封往事日久天长愈加神秘撩人。早报“泉州发现”专栏,与您一起发掘泉州的神奇与荣耀。
近日泉州一批全国、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确认公布,他们的背后,都是一段韵味悠长的历史,一段动人心魄的故事。我们的讲述,就从这里开始。 欢迎提供线索,热线电话:22505555。 □早报记者朱彩云文/图 昔日帝王情有独钟的纸织画,出自永春百姓家。其画宛如“隔帘观月,雾里看花”,历史上,与杭州丝织画、苏州缂丝画、四川竹帘画并列为中国四大家织。 在永春,人们说,纸织画历史可追溯至一千三四百年前。那么,这一传说中的神奇之画,是否还能在永春找到呢? 昨日,记者来到永春桃溪,拜访了刚被选定为福建省级、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永春纸织画代表性传承人周文虎先生。 桃源美景入画来 说起永春纸织画的来历,有这么一个美丽的典故。 相传永春古称“桃源”,是因为曾广植桃树。早在隋末唐初,当那春雾茫茫、桃花盛开之时,朦胧美景令人陶醉。由此有人认为应该将这隐约美妙的旖旎风光用画来体现,并得益于编织艺术,巧妙的纸织画出现了。 也有一说,隋灭陈朝,陈后主之子敬台携军队、百工、族人由建康(南京)入永春(时为桃林场)。宫廷画师把中国画技巧与竹编技巧结合,创造出纸织画工艺。 据了解,永春素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序春”之美誉。 纸代丝织古来稀 记者了解到,周文虎老先生三个儿子梅森、梅君、明塔,三位媳妇玉晴、月桂、雪华皆习纸织画技艺,还有一位女儿也尽得真传。 雪华坐在一纸织机前,一边巧手编织,一边告诉记者,纸织画的制作工序十分复杂,整个制作过程要经过构思、绘画、剪裁、编织、补色、点神、裱褙等工序,其中,绘画、剪裁、编织、裱褙是最主要的四道工序。 她说,最难的一关就是编织了。 春天雾重或潮气大时,纸易断,难以编织。夏天过于干燥也不好织,这时的纸脆易断。冬天过于寒冷时,手冻的话就不够灵活。最理想的纸编织季节是秋天。 周文虎先生告诉记者,纸代丝织古来稀。 纸编织是模仿古代手工织布的方法,先在一张宣纸上绘好图画,再用一种特制的小刀,按一定规格细心地裁成一条条纤细的纸条,其宽在2~3毫米,头尾不断,保持一致,此作为经线。再取洁白宣纸,切成大小和经线一样的纸条,作为纬线。然后,用特制的纸织机,双梭交穿,轻轻细织,周而复始循环编织。编织时要保证不使画面的线条断了。最后再根据画面需要,补上各种颜色,纸痕交织、经纬分明、画面朦胧,极富立体感,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有中国古典人物、神仙,有壮丽山水、飞禽走兽,也能把油画移进纸织画,内容应有尽有,规格、种类繁多。 平常,老先生的三个儿子负责绘画、剪裁、裱褙等工序,三个儿媳则分工编织。 《永春州志》卷十一记载:“织画此为永春特产。其法以佳纸作字或画。乃剪为长条细缕而以纯白之条缕经纬之。然后加以彩色,与古所谓罨画及香笔记挈画相类。” 据史书载,隋末唐初,永春就有纸织画作坊,至盛唐时,已有9家专营作坊。宋代时纸织画远销南洋各埠。 唐诗赞曰:何物离披最可人,纸间经纬别有因。 清代泉州翰林陈肇仁如是描述:是真非真画非画,经纬既见分纵横。我闻桃源场中客,妙技别出关徐荆。并力劳作万万缕,缕以素纸痕分明。烟云斯须出素手,笔墨化尽恒畦盯。 在古代,纸织画多为朝廷贡品及达官显贵之收藏珍品,明代奸臣严嵩家被抄的物品中就有纸织画一项。 清康熙、乾隆皇帝十分喜爱纸织画,宫廷里时有挂屏。永春纸织画被全国许多博物馆收藏。现在,故宫博物院还珍藏着清乾隆年间的纸织瑰宝——清高宗御制诗十二扇屏风。 40年研习工艺称绝 在永春民间曾有“指头一响,黄金万两”的说法,说的就是纸织画这种编织工艺,因此历代的纸织画艺人严守技艺秘密,“传媳不传女、父子相传、外人不传”,使纸织画几乎陷于人亡艺绝的境地。 为了使一息尚存的纸织画不至灭绝,纸织画老艺人黄永源放弃陈规陋习公开授徒,而读书时代常到他店里观摩的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周文虎,成了他的得意门生。 纸织画制作难度大,且耗工耗时,不能复制,近一个世纪以来几成绝艺。 周文虎先生介绍,“早在1957年,我拜黄永源为师。执教小学30年后,我于50岁就提前退休了,为的是一致的目标——抢救永春纸织画”。 他历经40多年研究与实践,工艺已堪称一绝,并取得了不少突破,比如一家合力制作了三幅百米巨作,其中百米长的《百虎图》被军事博物馆收藏。图面上也有所突破,能巧织双面图样,用于大厅陈列或屏风装饰。 周先生回顾多年前,他曾开过一个13人的纸织画学习班,后来全班除了2名女孩,其余11人全部参军去了。他表示,以后还要继续教授弟子,让纸织画代代相传。 相关小链接 制作纸织画的工具材料第一,绘画:宣纸、毛笔、矿石粉石料。第二,剪裁:尺子、特制裁纸刀、裁纸板。第三,编织:竹条,古老的特制纸织机。第四,裱褙所需工具。 |
版权所有:中国艺术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北街6号-2号 网站运营:北京盛世艺魂文化中心 邮编:100026 ICP备案:京ICP备05086685号 总机:010-66235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