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不到10平方米的小书房里,舒立臣把收集来的资料整理得井井有条。

▲博兴县博物馆吕剧展室里陈列的吕剧行头,都是舒立臣从乡间一件一件收集来的。

▲每当有老艺人排练传统曲目,舒立臣都到场聆听,许多有价值的材料就是从这些没有什么文化的老艺人的记忆中挖掘出来的。

▲对董永的故事舒立臣是再熟悉不过了,但他每次来到董家庄都会有新的收获。
6月16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扩展项目名录公布,流传于民间的博兴县吕剧和董永传说分别入选,而为这两项文化遗产的申遗多年来付出了大量心血的舒立臣却很平静,依然如故地忙碌着,因为他早就清楚,他所从事的工作很平凡,更不会因此声名远扬。
博兴县位于鲁北平原黄河下游南岸,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是汉孝子董永的故里,我国优秀传统剧目——吕剧的发祥地,境内有殷商时期的蒲姑城遗址、北魏时期的丈八佛石造像、明朝嘉庆年间的王海石桥等一批历史久远的文化古迹。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董永传说、吕剧、扽腔、蓝印花布、剪纸等上百种民间文化。生长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的舒立臣从小就对这些民间文化兴趣浓厚,这些质朴的文化精神也伴随着他的成长。在担当起县里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收集的工作后,挖掘保护这些璀璨的文化瑰宝更是在他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董永的传说是舒立臣最为沉醉迷恋的瑰宝,为了收集到更多的第一手资料,舒立臣采取各种办法接近性情各异的民间艺人。喜欢抽烟就给买烟,喜欢吃糖就给买糖,为了考证一个小小的史实,他能连续十几天登门造访一位老人,直至满意而归。白天跑村,节假日查文献,夜间整理资料,成了舒立臣一成不变的工作规律,几年下来,他跑遍了全县与此相关的十个镇几十个村。他根据民间历史资料编写的《董永的故事》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吕剧也是舒立臣特别看重的传统艺术,哪个村子里有庄户剧团,谁唱得最好他都门儿清,他没完没了的“骚扰”则让一些庄户剧团的农民都成了他的好朋友。他肚子里装的吕剧历史知识更让那些喜爱吕剧的农民刮目相看,每当他来到村里,都会被热情招待。
30多年的积累丰富了舒立臣的文化积淀,他先后在20多家报刊发表了100多万字的文艺作品,他也成为当地民间文化的“百事通”。
在博兴,像舒立臣这样致力于保护和弘扬当地民间文化的大有人在。博兴县也为进一步增添城市魅力,提高城市品位,增强对外吸引力,把吕剧和董永传说等文化“软实力”融入到了“省级文明县”、“省级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创建中来,以创建为总抓手,打造精品城市,深入促进城乡文明和谐发展,构筑和谐美好的家园。舒立臣说,为了建设自己的家乡,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雨季来临,舒立臣生怕博物馆里他苦心收集来的这些文物被雨水淋了,遭到侵蚀。

▲舒立臣总是对喜欢民间艺术的孩子进行鼓励。他希望孩子们能把博兴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