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当前位置:时讯信息
五百八十年,历史谜团等待解开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08-07-17 点击数:2008
明代万历年间绘制的大报恩寺全图
用出土琉璃构件恢复的塔门
掀开这块石板,下面便是地宫的入口
地宫附近的水井中出土铜鎏金菩萨造像 580年前,被称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南京大报恩寺建成。580年后的今天,大报恩寺琉璃塔地宫将第一次被打开。 大报恩寺是明成祖敕建的,然而琉璃塔地宫在明代的正史中却找不到相关记载。这是无意的忽略还是有意的隐瞒?它究竟意味着什么?朱棣的生母究竟是不是传说中的碽妃?地宫中究竟瘗藏着什么奇珍异宝?从中能发现最为珍贵的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吗?掀开覆盖地宫的石板,神秘的地宫就将呈现在考古队员的眼前,而很多历史谜团也有望通过此次发掘得到解答。更为难得的是,地宫没有被盗掘过,还保持着580年前的样子,这更让人对此次考古发掘充满期待。 神秘地宫,明代正史竟无记载 虽然大报恩寺和琉璃塔举世闻名,然而琉璃塔地宫却无比神秘,因为在整个明代,正史中对它竟然只字不提。 此前,有媒体称,地宫中有朱棣赏赐的夜明珠、避水珠、避风珠、宝石珠、避尘珠各一颗,还有黄金、白银、黄缎和佛经等。但是此次考古领队祁海宁予以了否认。祁海宁说,关于大报恩寺和琉璃塔的记载很多,但地宫是什么形状,瘗藏了什么物品,在整个明代都没有记载。而到了清代,大报恩寺成了像夫子庙和朝天宫那样的热闹场所,上面说的那些“赏赐”,都来自清代的文人笔记和小说,是后人臆测。 祁海宁说,考古队曾想用电磁法、射电法和地震波探测地宫,但因为担心损伤地下的皇家高等级文物都没有实行,因此直到地宫打开前,一切都是未解之谜。 那么,如此高等级的地宫,史料中为何没有记载?曾主持陕西法门寺地宫挖掘的考古学家韩伟认为,中国古代把埋葬制度视为凶礼,古代帝王陵墓的地点和随葬品都是不记录的,在地宫瘗葬物品虽然不算凶礼,但是也沿袭这样的传统不作记载。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安全考虑,大肆宣扬“佛财”,容易引来盗贼,尤其在乱世,还有可能给寺院带来灭顶之灾。 保护文物就像呵护新生婴儿 虽然无法预测地宫内的情况,但是考古队此次还是制定了详细的文物保护方案,并且邀请了沈从文先生的助手、曾参与过法门寺和雷峰塔地宫文物保护的王亚蓉,以及南京博物院的顶级文保专家奚三彩主持文物保护。 南京正处于高温多雨的天气,这对考古发掘不利,从恒温恒湿的地宫中出土,环境的巨变对580岁“高龄”的文物非常危险,“搞不好文物的一辈子就走到头了,”祁海宁说,“我们必须像保护婴儿一样保护这些文物。” 不过文物和婴儿还是很不相同,婴儿需要氧气,但氧化反应很可能毁了纸张、丝绸和彩绘等文物,如果必要,考古队会采用真空包装或使用高效除氧剂等方式隔绝氧气;婴儿要进保温箱,而文物却要进冷藏柜,现场还会用冰块给文物降温,来抑制化学反应和霉菌繁殖。 在器材清单里,记者还发现了防毒面具,难道地宫中真的会有某种毒气或是不知名的致病菌吗?祁海宁解释说,防毒面具最终没有购买,地宫内不存在这样的安全问题,佛教讲究慈悲,而地宫又是供奉法器的神圣所在,因此不会在地宫中放置害人的东西。从全国已经发掘的40多个地宫来看,也没发生过地宫内伤人的情况。 发现佛祖舍利是最大期望 地宫中到底瘗藏了什么?在地宫打开前没人知道,不过专家们还是作了大致的推测。 首先是青花瓷器可能占较大比重,青花瓷器是御用器皿,备受珍爱,因此可能发掘出一批价值连城的永乐青花;其次是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舶来品。大报恩寺兴建之年,郑和已经完成第三次下西洋,大报恩寺最终又是在郑和主持下完工的,因此,地宫中应该有海外带回的不少奇珍异宝。 然而此次发掘最大的期待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祁海宁表示,已发掘的法门寺和即将发掘的大报恩寺是等级最高的皇家寺院,法门寺地宫出土了释迦牟尼真身舍利,一节中指骨。由于盛唐和明初国力都很强盛,这更让人对大报恩寺地宫充满期待。琉璃塔的前身是天禧寺圣感塔,建琉璃塔时是否打开了圣感寺地宫取出舍利,已无从考证,但是文物考古专家大多相信,雄心勃勃的明成祖在修建琉璃塔之时,应该会按照中国瘗埋舍利的仪轨,在地宫中为佛祖舍利供奉大量珍宝。因此,琉璃塔地宫完全有可能是另一座有待揭开的皇家宝库。 而见证了山东汶上佛骨出土的汪海波近日则在博客中写道,琉璃塔地宫中很有可能出土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时从锡兰(今斯里兰卡)带回的一枚佛牙,他于永乐九年(1411年)将佛牙带回南京,第二年永乐皇帝即下诏修建大报恩寺。 朱棣生母之谜有望解开 对历史学家来说,地宫中的发愿文将有望解开朱棣的生母之谜。 朱棣的生母史学界主要有四种说法:第一种是马皇后,第二种是达妃说;第三种是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的第三福晋,朱棣则是元顺帝的遗腹子;第四种是碽妃说,这个普通妃嫔因触怒朱元璋,被以残酷的“铁裙”刑折磨而死。 虽然朱棣声称,建大报恩寺的目的是报答父亲朱元璋和母亲马皇后的罔极大恩,然而历史学家们经过多年考证已基本达成共识:朱棣生母是碽妃。朱棣之所以隐瞒此事,是因为作为庶出的儿子,他根本没有资格继承朱元璋的皇位,但他却通过“靖难之役”夺取了最高权力,因此他才要伪造身世,标榜“嫡出”身份。不过,为了攫取权力而不认生母的朱棣,内心难免愧疚,大报恩寺塔很可能报的是生母之恩。 韩伟表示,佛教地宫中一般都有刻在石碑上的“发愿文”,这个应该是报恩的朱棣亲自撰写的。发愿文一般有固定格式,会写某年月日朱棣为报什么人的恩而发愿,瘗埋何物,供奉何物,最后还有希望国祚无穷、四海升平之类的祈福之语。如果地宫中找到发愿文石碑,那么朱棣报谁之恩将有可能真相大白。 本版撰稿王宏伟刘艳元 天下第一塔有“三绝” 如果将大报恩寺比喻为一顶璀璨的皇冠,那么琉璃塔无疑是这顶皇冠上最熠熠生辉的明珠,在它存在的400多年中,中国没有其它任何一座建筑可以与之比肩。当年,在南京城的任何一个地方,人们只要抬头南望,都能够看到它擎天巨柱般雄伟的身姿。 建大报恩寺花了17年时间,而同时期工程量数倍于它的北京紫禁城,用时不过3年半。大报恩寺工程如此费时,主要因为琉璃塔的建设难度极大,不得不屡屡延期。据后人估算,仅修建琉璃塔一项所耗用的钱粮,折合白银就高达248万余两。 明成祖朱棣给琉璃塔御赐了“第一塔”的塔名,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三绝”: 第一绝:巨构殊形,高耸云日。琉璃塔是有确切记载的中国古代最高的建筑之一。塔为八边形,共9层,通高78.02米,相当于26层楼房的高度。 琉璃塔最顶部是用纯金制成的宝珠,直径约为4米,据说重达2000余两,每层的檐角下都悬挂铜制的风铃,从上至下共152只,即使在轻轻的微风之中,清脆的铃声也可声闻数里。 第二绝,通体琉璃,独步古今。琉璃塔的主体为砖砌,除了塔顶有一根“管心木”之外,整个建筑当中“不施寸木”。其内、外表层全部用各种造型、各种颜色的琉璃构件榫合而成。这种独特的装饰艺术让琉璃塔赢得了“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的美誉。 琉璃塔所用的各种琉璃构件几乎每件的形状、尺寸、颜色和纹饰都有差异,因而制作和烧制极为不易。这是琉璃塔建设时间长达17年的重要原因。据记载,当时每个构件都烧制了三套,一套当时安装,另两套藏于地下。建国以后,南京的窑岗村、眼香庙一带,先后出土过大量的与琉璃塔有关的琉璃构件,背后大都有墨书的编号和标记,证明了历史记载的可靠。 第三绝,长夜深沉,佛灯永明。每当暮色来临之时,琉璃塔上就会点燃144盏如火炬般明亮的油灯,彻夜不熄。无论是月落星稀的傍晚,还是风雨如注的黑夜,无论是在钟山脚下的丛林之中,还是大江之上的渔舟之内,人们都能够看见这座高塔上永不熄灭的灯光。 九层琉璃塔的每一面墙壁之上,都有2扇窗户,共计144扇。这些窗户全部用磨制得极薄的蚌壳进行封闭,144盏油灯就分别安置在窗户之内。这些蚌壳制成的窗罩名叫“明瓦”,是平板玻璃引进之前中国最好的建筑采光材料。自宣德三年琉璃塔建成之日起,大报恩寺就安排了100名僧人轮流值班,负责给油灯添油、剪芯,擦拭明瓦,确保夜夜塔灯通明。在琉璃塔旁边,建造了一座油库,用于储存燃灯所需的灯油。根据一份明代官员向皇帝提交的账单记载,琉璃塔上每盏油灯每夜所需的灯油为六两四钱,整个琉璃塔每月所耗用的灯油总量为1530斤。 令人痛惜不已的是,琉璃塔这一旷世杰作毁于太平天国的“天京内讧”。1856年,北王韦昌辉因为担心翼王石达开占领城外的琉璃塔,架炮攻击城内,派兵一面在塔下挖地道引爆炸药,一面用火炮直接轰击塔身,最终使琉璃塔化作一堆瓦砾,而大报恩寺的其他建筑也被由此引发的大火全部烧毁。 为报父母之恩朱棣兴建大报恩寺 从明初到清晚期(公元1428年至公元1856年),在南京城南聚宝门(今中华门)外的长干里,曾经屹立过一组佛教建筑。它庞大的规模、恢宏的气势,在同时代的佛寺中出类拔萃。尤其是其中的九级琉璃宝塔,高耸入云,晶莹夺目,是世界建筑艺术史上不可多得的奇观。这组佛教建筑就是举世闻名的金陵大报恩寺。 大报恩寺是明成祖朱棣为报父母之恩而兴建的大型皇家寺院,因此得到了特殊的待遇“准宫阙规制”,即参照皇宫的标准进行建设。工程从永乐十年(1412年)动工,至宣德三年(1428年)才最终落成,前后耗时17年。在明代,大报恩寺享有类似于皇宫、太庙的崇高地位,这在全国所有佛寺中是独一无二的。 大报恩寺的前身是宋代天禧寺,寺院元末被毁,留了一座感圣塔。朱元璋曾以“破坏风水”为由要将其移至钟山,但拆塔时一名工人从塔上跌下摔死。朱元璋认为这是佛祖对拆塔的警示,转而重建天禧寺。当时建寺工程集资2.5万两黄金,耗时3年。可惜这座寺庙24年后在一场人为纵火中化为灰烬。 4年后,明成祖下令在天禧寺原址建大报恩寺。朱棣自己就是大报恩寺的总设计师,但他并没有在有生之年看到蓝图变成现实,甚至其子仁宗朱高炽也未能看到,直至其孙宣宗朱瞻基当政时,大报恩寺才最终落成。 大报恩寺建成后占地面积达400余亩,大大超越了以前天禧寺的规模。与寺院坐北朝南的传统朝向不同,大报恩寺整体坐东朝西,这一方面是受制于东西长、南北窄的地理形势,更重要是表达向西天礼佛的愿望。 “南京瓷塔”收入《大英百科全书》 在所有西方人描述大报恩寺琉璃塔的画作中,约翰·纽霍夫创作于1656年的“南京瓷塔”是第一幅,影响也最大,它直接带动了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欧洲“中国潮”的产生。 “南京瓷塔”就是欧洲人对大报恩寺琉璃塔的称呼,这个名称并不准确,因为琉璃是一种带釉陶器,而不是瓷器。不过,伴随着这一不太准确的译名,金陵大报恩寺琉璃塔风靡世界,与古罗马斗兽场、意大利比萨斜塔及中国长城等并列为世界七大奇观。 这幅作品堪称琉璃塔在摄影术发明之前的“特写”,笔法细腻,比例准确,参观人群的小衬托出琉璃塔的雄伟壮观。不过这幅画也有一大败笔,纽霍夫竟然误将9层的宝塔绘制成了10层,原因可能是他在参观时,误将底层高大的木构回廊另外算作了一层,从而将底层分作两层进行描绘。 有趣的是,这个不经意间犯下的错误,竟然导致以后西方国家在仿建琉璃塔时,普遍将宝塔建为10层。西方人仿建时的“忠实原作”,恰好违反了中国宝塔皆为单数的传统。从“中国风”中吸取灵感的建筑中,比较著名的有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为情人蒙特斯班夫人建造的“瓷园”、英国著名的逑园塔、法国贵族安蒂尼·佛朗索斯修建的香侬塔(至今仍是旅游胜地)、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为母亲修建的“中国宫”。 1875年,在琉璃塔消失的20年后,著名的《大英百科全书》第9版坚持将“南京瓷塔”词条收入书中。这也标志着在西方人眼中,金陵大报恩寺琉璃塔成为了普通人应该了解的一项世界性常识。1898年,法国人盖拉蒂帮助中国人绘制了首张带有坐标的南京地图。在此图的正南方,已经消失了40多年的琉璃塔高高耸立,依然是城南最主要的地标。盖拉蒂地图在当时以精准著名,可是这一明显违反客观事实之作却被当时的人们普遍接受,人心所向可见一斑。 |
版权所有:中国艺术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北街6号-2号 网站运营:北京盛世艺魂文化中心 邮编:100026 ICP备案:京ICP备05086685号 总机:010-66235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