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当前位置:时讯信息
谁来拯救这一艺术瑰宝--太原莲花落?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08-06-12 点击数:1579
说起太原莲花落,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太原人仍记忆犹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太原莲花落以其风趣诙谐的表演风格,盛行于龙城的大街小巷。然而,时至今日,作为太原莲花落唯一创作者和传承者的曹强,却疾呼:
一顶旧的掉了边的草帽,一根旧的不能再旧的老式手杖,加上一口流利的太原方言。初次见面,记者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他就是曾荣获无数荣誉的国家一级演员,太原莲花落的唯一创作传承者———曹强。 莲花落濒临灭绝之际,他挑起复兴重担 “从投身莲花落的那天算起,已近50个年头了。”谈及自己与太原莲花落这50年来的不解之缘,曹老感慨地说:“唱了一辈子,放不下啦。” “莲花落最早见于南宋,原名叫‘落花’,是佛教劝善和募捐的一种演唱形式。也叫‘莲花乐’或‘落子’。”曹强告诉记者,莲花落传入山西是在清朝道光年间。 “当时河南闹水灾,许多难民逃难到比较富裕的晋中一带。也就是从那时起,莲花落开始在晋中一带生根发芽。并逐渐形成了带有地方特色的‘晋中落子’,太原莲花落就是在‘晋中落子’的基础上逐渐演化过来的。” 作为一门新兴的曲艺形式,莲花落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成为当地老百姓逢年过节和迎亲嫁娶等场合必不可少的一道助兴大餐。然而,到了上世纪60年代,这门曾经风光一时的曲种,却到了几近灭绝的地步。 “当时会唱莲花落的人已经凤毛麟角了。我也只是小时候听一些街头艺人们唱过。” 看到一门优秀的民间曲艺即将消失,身为文艺工作者的曹强心急如焚,他主动放弃了当时已小有成就的相声工作,开始全身心投入莲花落的搜集和整理。 然而,当时专职演唱莲花落的老艺人或已仙逝,或已弃艺从农,搜集难度可想而知。 “当时要找一名老艺人太不容易了。整整3个月都一无所获。后来还是朋友介绍,才认识了李连根老师。”李连根是当时晋中一带仅存的一名莲花落艺人,也已年届古稀,弃艺务农多年。拜师心切的曹强经过朋友介绍,成为李连根的关门弟子。 在老人的精心指教下,曹强掌握了晋中落子的基本唱腔和韵味特点,并自己尝试动手编了几个小段子,在群众中演唱,逐步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并于1963年首次在晋祠庙会上给太原观众表演了他的处女作《三进太原》。 “《三进太原》讲的是一个农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三次进城的所见所闻。这是我自己创作、自己表演的第一部作品。” 一个人走了40年,太寂寞了 然而,随着观众审美口味的提高,单调乏味的“晋中落子”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而且对刻画人物、表述情节都很不利。“我借鉴山东快书的特点,在整体上将晋中落子改为以说为主,以唱为辅,说中有唱,唱中有说的段落式说唱结构。” 此外,由于过去的老艺人都用各自的家乡话来演唱,使得曲种韵味杂乱,观众面受到很大局限,阻碍了曲种的发展。 “为此,我还专门研究了山西各地方言,感到太原话比较容易懂,有代表性。就以太原方言为基础,再结合普通话语音来作为该曲艺的基本语言,既不失地方特色,又能让更多的人听懂。” “改编后的莲花落,脱离了晋中方言,语言更加性格化,形象化。所以再叫‘晋中落子’就不合适了。”基于此,曹强将“晋中落子”最终定名为“太原莲花落”,一个全新的曲种便从此诞生了。一股“莲花落旋风”开始席卷了七八十年代的龙城大街小巷。 曹强告诉记者,最忙的时候,他一天要赶三四个场子。 然而,所谓盛极而衰。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流行歌曲的盛行,盛极一时的“太原莲花落”受到了冷落。 “年轻人们都把兴趣转向了当时流行的什么摇滚、港台歌曲上,看莲花落的人越来越少了,一年也演不了几场。” 在流行歌曲的冲击下,太原莲花落已很难调起年轻人的“胃口”,拜师学艺更是无从谈起。曹老说,40多年来,他始终都是一个人走路。 “从60年代初入行至今,从搜集整理到创新改编。这么多年来,一直是我一个人在搞。一个人走了40多年,寂寞啊。” 太原莲花落,难觅继承人 从上世纪60年代的频临灭绝,到七八十年代的红极一时。太原莲花落走过的每一步,都写下了曹老锲而不舍的那份坚持。时至今日,虽身患顽疾,但一个困扰了他多年的心结仍然存在。 “一个人坚持了这么多年,万一那天我突然不在了,‘太原莲花落’也就消失了。” 曹老说,每每谈及“太原莲花落”后继乏人和萎靡不振的现状,他就倍感痛心。 “太原莲花落走到今天这一步,是自然规律。但我实在不忍心看着这门在我手里重新发展起来的古老艺术再度消亡。” 曹强告诉记者,“太原莲花落”之所以发展到如今后继乏人、无法延续的现状,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文化多元化的冲击。在流行歌曲的影响下,大多数年轻人对这种古老剧种提不起兴趣。我们的受众群绝大多数都是 中老年人,要想传承,困难重重。” 受众群偏老成为“太原莲花落”发展的一大阻力,而更让曹老忧心的是,“太原莲花落”赖以生存的根本——太原方言也很少有年轻人会讲了。 “去年,有一个小女孩跟我学‘莲花落’,各方面条件都很优秀,但就是不会说太原话。学了半年,成效很小。无奈之下,我也只能忍痛割爱。” 此次收徒失败,对老人打击很大。而复杂的基本功也成为摆在初学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太原莲花落讲究形声兼备,对表演者的咬字发音、唱念身段都有很高要求。初学者必须能耐得住寂寞,方能有所成就。但现在的年轻人都太浮躁了,能真正静下心来的人太少了。” “唉,年纪大了,学起来也慢了,力不从心了。现在要是能有一名真正愿意学习继承的年轻人,我肯定倾囊传授。” 然而,这个小小的愿望,竟让老人苦苦等了40多年。 “就怕等到死,也等不到啊。”曹强无奈地说。 现在抢救还来得及 现在的曹强,虽身患多种顽疾,但每天仍坚持锻炼。用他自己的话说:“把身子骨练好,争取多活几年,培养几个继承人。” 培养继承人,已成为拯救“太原莲花落”的当务之急,而谈及这一古老曲种的发展前景,曹老坦言:“现在抢救还来得及。” 2007年年初,由中国黄河电视台、山西文艺广播、山西省国际文化交流协会和今日东方文化工作室联合主办的“《乐之缘》曹强先生太原莲花落专场文艺晚会”在山西文艺广播音乐厅内隆重举行。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领导与省城观众近400人观摩了演出。 “从这场专场晚会大受欢迎就能够说明,太原莲花落依然还是观众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之一。” 曹强说,只要观众还喜欢,他就有责任把“太原莲花落”这杆大旗继续扛下去。而结合自己50年来的从艺经历,他认为,“太原莲花落”要想发展,就必须走一条政府与民间相结合的路子。 “此外,还得走市场化的路子。动员更多的民间团体从事莲花落的演出,扩大它的影响力和受众面。这一方面,我责无旁贷。” 曹强向记者透露,去年,他曾应省城几所中学的邀请,给中小学生授课一月有余,虽然最终因某种原因搁浅,但从中,他看到了“太原莲花落”的希望。 “如果莲花落也能像京剧那样走进课堂,或是办一所专业的学校,凭我老头子的几把刷子,教出几个像样的学生,完全没有问题。” 曹强告诉记者,他现在除了仍旧坚持创作和表演外,还在积极物色合格学员,在企事业单位和文艺团体进行讲座和教学活动,目的就是希望在有生之年能把一身绝技留给后人。 “有生之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我创立并已走向成熟的‘太原莲花落’能够重现辉煌,使这一艺术瑰宝能够发扬光大。” |
版权所有:中国艺术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北街6号-2号 网站运营:北京盛世艺魂文化中心 邮编:100026 ICP备案:京ICP备05086685号 总机:010-66235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