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当前位置:时讯信息
光影间跳动的精灵青海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展掠影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08-06-16 点击数:1992
雪白的幕布,激越的鼓乐,古色古香的戏台,抑扬顿挫的唱和,栩栩如生的文领武霸、红片青衣……青海博物馆中厅的大通皮影艺术展吸引了不少观众。看着台上演员在四胡、三弦、唢呐、笛子、板鼓等乐器的伴奏下,正有声有色地表演皮影传统剧目《状元媒》,台下的观众不时爆发出一阵阵会心的笑声。
“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七十八岁的皮影表演老艺人靳生昌在徒弟周邦辉的配合下一边演唱,一边贴近幕布熟练地挑线操作。几根细细的木棍牵引着几个小小的皮影,形神毕现。这位演了半个多世纪皮影戏的老艺人,此时此刻,正沉醉在艺术表演的喜悦和忘情之中。 离皮影戏台不远处,皮影雕刻艺人靳永红、雷吉林、刘国龙也正忙于刀雕彩绘。已呈透明状的薄牛皮,在艺人灵巧的双手之下渐渐生动、鲜活起来。 听着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和笑声,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文化馆裴银梅馆长不禁有些兴奋,她告诉记者:“这几年,大通县政府将皮影作为主打文化品牌,一方面大力培训皮影雕刻和表演人员,努力使这项民间艺术后继有人;另一方面不断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积极参加各类文化艺术展出、表演活动,使大通皮影走出青海、走向世界。近年来,大通皮影曾多次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和全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在青海省第一届民族文化旅游节上还获得过表演金奖。” 皮影艺术在大通县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在造型、纹样装饰、色彩装饰等方面,带有质朴、纯正、粗犷的高原乡土特色。2006年它即被列为青海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青海民族民间文化的艺术精品之一。目前,大通县有10个灯影班子,120多名皮影艺人,每年平均演出1300多场次,观众达20多万人次。此次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展,大通县文化馆带了400多幅皮影作品参展,其中包括《汉藏和亲》、《康熙王朝》等一些雕刻精细流畅、极具艺术价值的珍品。有三位雕刻艺人和六位表演艺人参加本次展会,观众除了在现场感受活色生香的皮影表演之外,还可以近距离观看皮影艺人娴熟细腻的雕刻工艺。 天空飘着的蒙蒙细雨,挡不住观众和游客欣赏皮影艺术的热情。一位家住省城、年过花甲的李姓观众颇有感慨地告诉记者:“我是在陕西关中长大的。小时候逢年过节常常看皮影戏,一直对它很喜欢。现在家里还收藏着几幅皮影作品,可那只是挂在墙上的艺术品,动不起来。今天能在这里看到这么原汁原味的皮影表演,真是过瘾!”另一位年轻女士也高兴地说:“我刚装修了房子,正想买点装饰品,这皮影就不错,看上去挺雅致的。” |
版权所有:中国艺术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北街6号-2号 网站运营:北京盛世艺魂文化中心 邮编:100026 ICP备案:京ICP备05086685号 总机:010-66235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