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入选
  首页 | | 最新动态 | 组织机构 | 国际艺术交流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时讯信息
蒙古舞蹈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08-06-17 点击数:1596
蒙古舞蹈是流传在科尔沁草原上的蒙古族民间歌舞,是蒙古族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花异葩。
     在辽阔的科尔沁草原,特别是被誉为“安代之乡”的哲里木盟库伦旗,确实流传着大量有关“安代”的民间传说。
     据说在很久以前,东北方有一个很“古老”的地方,这个地方的国王是哈日苏大可汗。哈日苏汗有个美丽的皇后,名叫罕格哈拉。罕格哈拉皇后又有三个公主,这三位公主可非同一般,她们是使人闻风丧胆的白鸠!这三个鸠公主个个神通广大,魔法无边,经常展动她们的神翼遨游世界。当她们在天空遨游的时候,地面上便掠过她们的影子。一旦她们的影子照在地面上的姑娘,媳妇身上,一种可怕的病症便在姑娘、媳妇身上发作了。这种病谁也叫不出名来,吃药不见好,喇嘛治不了,病人只能在痛苦中煎熬。恐怖的阴影吓得人们惶惶不可终日。大姑娘、小媳妇成天躲在屋里不敢外出,大慈大悲的释迦牟尼佛祖,为了拯救人间这种苦难,他变成了巴布伦师傅,向聪明的歌手嘎达苏,由“博”苏海传授医治这种病的方法:由“博”苏海来主持治病。方法是让病人打着鼓和镲坐着,由“博”苏海和歌手嘎达苏围着病人唱歌。接着是古老的唱“安代”程序,所以,唱“安代”有人叫“唱鸠”,盖来源于此。
     安代舞的特点———安代舞的一个特点是手的动作突出。跳安代舞的场所是宽敞的平地,翻土三尺,铺上马粪或草,再用湿土盖硬,所以有很好的弹性。传统安代舞中常以歌相伴,歌唱是安代舞的主要特征。安代舞的动作,舒缓和节奏融为一体,跳到高潮时使人们的朝气大发、产生雄伟的姿态。从而有死而复活般的魅力。在安代舞的发展过程中蒙古族人加入了大量的民歌、好来宝、祝赞词。
     蒙古族忌讳在吃饭时敲碗筷,而鄂尔多斯的蒙古族一反这个习俗。在节目喜庆的宴会上,他们常常敲击碗筷以助兴,筷子舞由此而产生。
     筷子舞在婚礼、喜庆节目上,在弦乐及人声的伴唱中,由男性艺人单独表演的舞蹈形式。筷子舞须右手满把握筷,用腕部的力量上提下压,首先击手、击腿、击肩,然后击脚击地,随着腕部翻绕的变化,有时肩部活泼地耸动,有时腿部灵活地跳跃,有时拧身左前倾,面向左下方,有时拧身右前倾,面向右下方。各种动作基本上保持着半蹲的舞蹈姿态。
     绕圆动律感强,绕肩韵味十足,整个舞姿手的动作和肩的动作非常突出,具有欢快、优美、矫健的风格,放映了蒙古人的热情豪放、热爱生活的感情特点。筷子舞自己的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得到了亚、欧、美的很多国家和民族的喜爱。
     盅碗舞亦称打盅子,流行于鄂尔多斯,传说起源于古代打仗时获胜利的人们在庆典宴会,拍掌击节,击酒盅助兴。
     表演者一手持两个酒盅叠在一起,大拇指肚托下边的盅底,中指按住上一个盅的里边,食指和无名指的内侧夹住上一个盅的外侧缘,两个酒盅击打时,用上边的盅嗑打下边的盅,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随着盅碗银铃般的响声,舞者慢慢站起,两臂伸展,屈收,在胸前环绕,前进后退或绕圈行走。
     盅碗舞的特点是肩部动作多。生活在大草原的蒙古族白天骑马、套马、剪羊毛、挤奶、摔跤等动作都要动肩,所以形成盅碗舞的动作多以上半身为主。

版权所有:中国艺术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北街6号-2号
网站运营:北京盛世艺魂文化中心 邮编:100026
ICP备案:京ICP备05086685号 总机:010-66235225
QQ网名 英文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