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当前位置:最新动态
粮票的记忆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08-07-02 点击数:2028
这回装修房子,彻里彻外地翻箱倒柜,多年的箱底终见阳光。十几张粮票赫然出现在眼前,有全国通用的,黑龙江的,北京的,还掺杂着几张吉林的,广东的,云南的……大概是出差的纪念吧。
图案大多为拖拉机,高压线塔,桥梁,还有炼油厂之类,一下子就把我带进那个火红的年代。说来遗憾,使用粮票足有小半辈子吧,上面画了些啥竟没有一丝印象,也许眼睛只盯着面额——几斤几两了,也许那时活得太实际了,太实际就缺少情调了。其实粮票印刷很精美,当成艺术品欣赏也不为过。近来得知,人民币,各种票证的设计都出自大手,可惜无法署名,成了无名英雄,终被湮没。 几张粮票的出现让我很惊异,竟有漏网之鱼?在我的记忆中,所有剩余的粮票都用来换鸡蛋了,先是1斤换一个,后来得好几斤,再后来白送人家也不要了。 粮票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我说不清,那时年龄还小;在什么时候取消的,也说不太准,是在不知不觉,可有可无,直至根本无用的时候,国家明令取消的。 粮票对于独生子女无异于天方夜谭。记得我在北京上小学时每天去早点铺,一个烧饼,一碗豆腐脑,烧饼7分,豆腐脑5分,但2两粮票是不能忘付的。后来下乡到兵团,吃死伙,大锅饭,管饱。我们连队有一个人外号叫“大驴”,因为他是三年困难时期来到农场的,饿得眼珠发绿,第一天到连队时,饭时已过,只剩下馒头了,“大驴”一口气吃了大约一笸箩,农场盛馒头的笸箩与喂牲口的家什相似,这个绰号可谓精准。后来我又遇到过许多来农场的人,他们来自天南海北,但都是说一句话,农场天天像过年,在他们的记忆中,长这么大从没有放开肚皮吃一顿饱饭。农场成了当时中国少有的一片乐土,连我们这些知青都往城里倒腾白面或者黄豆呢。粮票的概念由此逐渐淡漠,只有在回家探亲换全国通用粮票时才会想起还有这么一码事。有一次在大宿舍见到一张粮票,半两的,很新奇,这是我一生中见过的面额最小的一张粮票,是上海知青拿给我看的,上海人的精细可见一斑。 曾见过一篇文章,写《霓虹灯下的哨兵》剧组有幸在中南海得到周总理的宴请,席间邓颖超不好意思地说,现在粮食定量,很抱歉,还要请每人交三两粮票。这篇文章让我默然良久,在大饥馑年代,领袖与人民甘苦与共的风范令人动容。然而作为美谈回忆的这段往事,于普通百姓而言却是宁愿永久封存,羞于启齿的,因为粮票给亲人,亲戚,朋友的感情带来了太多的难堪、无奈与伤害。试想,女儿抱着孩子回娘家,临走时从兜里掏粮票的那一刻该是什么心情,这种伤痛是深及心肺,终生难忘的。是的,我发现许多视金钱如粪土的人,却在小小的粮票面前怎么也豪爽不起来。 粮票不是钞票,也不是有价证券,它是无价的。粮票发放是“配给制”,绝对的按需分配,是维持每个人生命体征的最低标准,不可剥夺与不可转让,这种分配上的严格性,与按劳分配的工资是不可类比的。 从“三年自然灾害”年代走过来的人,对粮食都有一种深深的敬畏。在我这次装修房子的时候,上万块钱的地板,只是因为过时,说扔就扔出去了,眼睛都不会眨一下,但让我倒掉一碗剩饭却很难。 尽管从农场回城市很多年了,但看天气想农时的习惯保留至今,夏天的连阴雨会不会耽误收麦子,总刮春风会不会影响播种?早霜苞米能不能“上来”? 不仅如此,我还对与粮食有关的新闻出奇地关注,岂止是关注,简直是神经过敏,比如某省粮库用“空城计”糊弄总理,大片良田被各种理由侵占的时候,特别是最近闹起了世界性粮荒的时候,不知别人感受如何,我总有一种脚下无根,身悬半空的感觉。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也许是我们这代人对粮食的理解。 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很难吗,当然,可以说是世上第一难,中国几千年从来没有解决得了这个问题。不然“吃了吗”怎么会成为中国人最常用的问候语?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22%的人口,确实太难了,13亿人口的大国,粮食歉收了,谁也帮不了你。然而说容易也很容易,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短短几年内就化解了中国几千年遗留下来的痼疾,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速度之快让世人称奇。就像魔术师抖开的红布,往空空如也的餐桌上一蒙,揭开的时候已经是满桌的馒头和米饭。 1990年我曾去黑龙江省一个偏僻的村落采访,有个细节记忆颇深,吃饭前我要洗手,却找不到肥皂,老乡找来一袋洗衣粉,用菜刀剁去一角,然后往我手里倒。困窘之状显而易见,农民说最缺的就是钱,一年到头也见不到几个现钱。我问能不能吃饱饭的时候,回答说吃饭倒不是个事儿,如今粗粮都吃得不多了。这句轻描淡写的回答却让我心里一震。后来我又去过更加贫穷的西北,知道这是一句实话,饿肚子的时代已离我们远去。 尽管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那么多的不快,比如看病、住房、孩子念书等等问题,然而这些都不能成为回到30年前的理由。7分钱一个烧饼让不少人至今深情怀念,但同时还要付2两粮票的事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选择性记忆常常使我们的判断失去准星。 看着那几张粮票,我突发奇想,现在不是有收藏热么,那么,我手里的粮票价值几许?打电话问了行内人,结果令人沮丧,几乎一钱不值,一是年代不够久远,二是存量太大,此为收藏大忌。 |
版权所有:中国艺术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北街6号-2号 网站运营:北京盛世艺魂文化中心 邮编:100026 ICP备案:京ICP备05086685号 总机:010-66235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