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文艺沙龙一角记者叶茂林 实习生范思鼎摄
当代艺术擅长运用新颖大胆的现代语言彰显艺术家的个性,但因其过于抽象的表现手法,使得普通人近而远之。19日,本报联合美术文献艺术中心主办“楚天文艺沙龙”,20多位热心读者与3位青年艺术家共赴一场当代艺术之旅。
来一次“自由活动”
步入展厅,艺术家李玉娟采用高白泥制作的陶瓷作品《造景》首先映入人们眼帘。大学生刘枫对此十分好奇,李玉娟指着30多件形态各异的作品说:“卫浴往往给人一种冰冷的感觉,加以手工的揉捏痕迹,是为了让它具有人性的温度。”
“80后”艺术家郭鸿蔚的新作《那些不能说的事》,呈现了一个独特的画面:五个大板子拼成一个独立空间,婴儿的脸在左右两个角落被大量复制,与水渍相结合,营造出若隐若现的感觉。学美术的读者张颖说:“我猜想作者是想借作品怀旧,回忆自己的童年。”
一切尽在细节中
除了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主办方还准备了一份额外的礼物:傅中望、方少华、魏光庆、袁晓舫四位艺术家的《续集》展。“仔细一看,这里面还真藏着一座黄鹤楼呢!”随着一声惊呼,读者们纷纷涌到方少华的画作前。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展览部主任吴垠微笑着回答:“这里面不仅有黄鹤楼,还有漫天飞舞的黄鹤。”
从事绘图工作多年的读者王敏武感慨道:“乍一看全是纷繁复杂的线条,可听完解说再细瞧,一切尽在细节中。”
当代艺术为何看不懂
展出的作品都很有视觉冲击力,不时有人惊诧于用铝箔塑造的衣服、提包,也有读者对油画描绘的太空人的头突然爆炸产生质疑……不少人说:若没有讲解,简直太难懂了。
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的李玉娟认为,懂与不懂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只有跳出单纯艺术的圈子,把它置入更为广阔的思想背景之下,才能真正理解作品所包容的巨大价值。
一位女读者在参观完展览后笑着说:“看不懂也是一种感受,吸引观众去联想。”读者们希望今后能多举办这样的活动,因为艺术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