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当前位置:最新动态
记者手记:拯救皮影艺术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08-09-26 点击数:1819
2007年11月27日,我起床仰头看着浅出的冬日,并带着虔诚的心,去拜访许昌唯一的皮影人------陈志国。迎着一路上习习秋风,路过许昌市清虚街的时候,到处都在拆着房子,老去的残砖乱瓦,绝少有人去论证它存在的价值,只是隐约听见墙倒的呻吟,只是隐约听见瓦碎的呜咽……
也许,若干年后,此处会构筑出一处处令人赞赏的风光,只是前人留下的传说或者历史,正逐渐地从我们的视线里消失。我突然有点害怕,假如陈志国老去了,“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皮影艺术将会在我们身边悄悄的消逝…… 我不希望民族民间文化的记忆永远的消失,也不希望我原来所发现或看到的许昌陈氏皮影艺术从此消失。 中原人杰地灵,黄河世代从这里流过,在这里孕育了灿烂的黄河文化,也孕育了智慧勤劳的人民。千百年来,皮影艺术盛行于中国城乡,逐渐在各地形成了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流派,成为我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如果我们继续深入的对皮影艺术的社会文化含义,即以宗教信仰为线索来讨论其形成及演出的象征作用,以音乐唱腔、角色行当与戏目剧本来讨论其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或以大众的民俗生活为基础来讨论其演出的社会意义,就会发现在中国的皮影艺术中,蕴含着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 皮影艺术创意汲取了戏剧脸谱、汉画等艺术特点,有人物、鸟兽、山水、道具等,皮影造型本身就是一件艳丽精美的艺术品。人物分生、旦、净、末、丑,演出要依剧本,动作要配鼓点旋律,和演戏一模一样。 不同的是,皮影艺人表影时,手上要耍,嘴里要说、念、唱、逗,脚下还要制动锣鼓。音乐在这里更有特殊的作用。锣鼓一响,艺人浑的神经都调起来,沉浸在情景动作之中。只有自己充满激情,才能将没有生命的皮影表演出动人的情节。 由于时间和谈话纪录的原因,我所描述的也只能是这些。皮影艺术需要改革,追根溯源,提取基因,与时俱进,并与现实生活结合,努力使之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品。 从老陈家回来,心里被皮影装得满满的。陈氏皮影的状况让人担忧,看着他们这些即将风烛残年的艺人,心中隐隐有一种失落,如不想办法保护和培养新人,陈氏皮影这门独特的表演艺术可能就熬不了多久。历史再久远的皮影,如果无人去操纵表演,无人给其血液般的唱腔,它只能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虽然有价值但却没有生命,留给后人最多的只有遗憾。 但愿,老陈和皮影艺术能走的更好! |
版权所有:中国艺术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北街6号-2号 网站运营:北京盛世艺魂文化中心 邮编:100026 ICP备案:京ICP备05086685号 总机:010-66235225 |